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

第一篇:湧泉

1-1 東山路一巷

傳說,天母受惠於山麓順勢而下的流水,水質清澈甜美,滋養大地萬物,可惜人類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,未能保存自然賦予的完美生態,昔日縱然涓涓不壅如今已得知不易;曾經湧泉錯落其間的天母,目前僅保有三處,其中之一即位在天母東路與東山路的交接口。

東山路一巷外的水溝,長年累月因為湧泉的沖刷洗滌,經常清澈見底,不時可見民眾拿著裝水器具去舀上來後,為停在附近的愛車洗澡。此段影片拍攝時,附近正停著一部轎車和計程車,兩位車主共用一個保特瓶從水溝裡舀水,再分別拿去洗車。以免費的泉水洗車,可謂天母人佔盡地利的優勢之一。

人人皆為天母人

在我成長的年代,相機不是那麼普及。本來我以為,若要探查那段時期的天母,必須在天母尋查暗訪,或跟住此地的人聊一聊;近來發現,其實天母人到處都是,全世界都有。許多人的人生總有那麼一段歲月來天母住、來天母工作、來天母玩,他們多數人仍記得相片少到不足以證實的天母景觀、活動、軼聞趣事等,比如我遇到的司機先生。

民國70年代的天母北路和天母西路交接口仍有一個小圓環時,李司機在宋江餡餅附近開了一家賣切仔麵的店。他說,那時候天母北路上只有鳳城燒臘和他的店,將店租和替房東繳⋯⋯的房屋稅加總起來,平均每個月付給房東六萬元,他還雇用了四名員工,每個月的營業額扣去這些必要支出,還有十來萬的收入。可惜一年後,房東說美國姑媽要回來住,他只好結束營業。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:「那時候的景氣哦......真是好。」

我一直想鎖定照片中的工廠位置,漸漸發現似乎是在中山北路七段和天玉街一帶。某位淡水木工告訴我,當警察的薪水才幾百塊的時候,他每個月就賺四、五千,除了自己留一點花用,其餘都交給母親保管,沒想到他母親花得很愉快,全家人都沒有理財的觀念,「那時候我要是在天母,就算是淡水也好,隨便買幾塊地,現在還需要這麼辛苦嗎?」他當時也常來天母做工,他說天母都是美國人,所以天玉街這一帶除了公寓外,很多都是家具工廠,生產許多美國風格的家具賣給美國家庭。

網友吳文俊(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rofile.php?id=100000360288338)也在臉書提到:1971年,我唸高一,家裡還開木材行,我常要幫忙推三輪車送貨,手按邊斗跟在後頭小跑。那時常跑這條路,從五段的僑大家具這頭,經過六段,到達七段頭"三玉"(公車站)這裡,路口左側有家竹材行,是店裡的客戶。中山北路上去天母是條緩坡,三輪車載木料踩起來吃力,須要人推,卸完貨空車下坡,人再跳上車坐。

李司機還告訴我,本來好像沒有天母西路這條路,據說是為了讓蔣經國去榮總看病才拓寬的,如淡水的登輝大道 -- 淡金路,各位聽說過嗎?

(照片來源:https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mrpibbs/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