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至今日,天母仍有不少有錢人是過去地主的下一代。上一代彼此都是好鄰居,穿梭在一片片綠油油的田地之間你來我往,幾十年下來流傳不少街坊人生故事,有待我來寫成電影劇本供大家懷念。
過去地主的疆域究竟如何區分呢?天母乾洗商店的李老闆在我的地圖上標示了大致位置,只是現在的街道跟過去不太一樣,很難仔細劃分出當年的界線。李老闆說,其實美國學校和日本人學校也都屬於一些地主的名下,結果有一天政府通知說,因為美軍選中這裡駐紮,所以這些土地都被徵收了。
「那些地主有抗爭嗎?」我問。
李老闆搖搖頭。
「有談價格吧?」我又問。
李老闆笑說: 「還談價格!」
李太太在旁補充說:「那時候的人沒這種想法啦!」
美國人又為何選中天母?李先生說,以前士林區很會淹水,尤其是文林北路那邊,動不動就淹成河,美國人覺得天母這裡是斜坡,水往低處流,所以選了坡地作為宿舍。況且以前天母的空氣特別好,夏天也不熱,他們那時候都不需要冷氣。
「空氣特別好怎麼定義?那時候士林區到處都是田地,應該到處空氣都好吧!」我說。我想到父親曾經告訴我,他當年從中部北上工作,因為看上士林這一帶空氣好,所以選擇在這裡定居。
李老闆聽了不置可否,繼續談起他從小認識的天母,當年稱為三角埔。究竟他告訴了我哪些往昔天母的人文軼事呢?
歡迎各位隨時點閱天母三角埔追蹤下去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